議行
基本解釋
(1).謂評議其生平行事。 唐 顏真卿 《贈太保臨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銘》:“十二月,太常議行,諡曰‘武穆’。”
(2).擬議施行。 宋 胡宿 《論兗國公主議行冊禮》:“今月二十一日,草 福康公主 特進 燕國公主 制。竊聞議行冊禮,然于事體,頗有未便。” 明 馬從聘 《乞究處贓犯疏》:“隨該兵部題覆,於 李言恭 議行照舊供職,於 吳坤 等議行法司提問,疏凡再上,未奉明旨。”
議行(yì xíng)
發音:yì xíng
基本含義:指討論后執行,會商后行動。
詳細解釋:議行是由“議”和“行”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意思是經過討論、商議后進行行動。它強調了集體智慧的重要性,表示在做決策和行動之前,應該經過充分的討論和商議,以便能夠做出明智的決策和有效的行動。
使用場景:議行多用于提醒人們在重要的決策和行動之前,要經過充分的討論和商議。它適用于各種場合,如政府會議、商業談判、家庭決策等。
故事起源:據說,這個成語的故事發生在古代的中國。在一次重要的決策會議上,眾人爭論不休,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最終,他們通過充分的討論和商議,達成了一個共識,并采取了相應的行動。這個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國人重視集體智慧和共識的價值觀念。
成語結構:議行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議”是動詞,表示討論、商議;“行”是動詞,表示行動、實施。
例句:
1. 在制定新政策之前,我們必須先進行充分的議行。
2. 這個項目的成功離不開團隊成員之間的議行。
記憶技巧:可以將記憶重點放在“議”和“行”這兩個字上。可以想象在一個會議室里,大家圍坐在一起,進行熱烈的討論和商議(議),最終達成共識后,大家一起行動(行)起來。
延伸學習:你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共商國是”、“集思廣益”,進一步了解集體智慧和合作的重要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在班級會上議行,決定明天去公園游玩。
2. 初中生:老師讓我們在小組里議行,制定一個合理的學習計劃。
3. 高中生:學生會通過議行,決定舉辦一場慈善義賣活動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4. 大學生:我們在學生社團的例會上議行,商討下一次活動的具體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