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桿兵
基本解釋
明 末 石砫 土司 馬千乘 、 秦良玉 夫婦所統的部隊。所用長矛皆以白木為桿,不加裝飾,因號“白桿兵”。《明史·秦良玉傳》:“ 良玉 為人饒膽智,善騎射……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亦稱“ 白桿軍 ”。 清 王韜 《甕牖馀談·法國奇女子傳》:“堂堂 中華 , 秦 家白桿軍安在,吾愿鑄金事之。”
成語(Idiom):白桿兵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gān b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沒有實際作戰能力的士兵,也可用來形容沒有真本事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桿兵源自古代軍隊中使用的白色木制長桿,該桿上沒有刀刃或其他攻擊性武器。白桿兵在戰斗中沒有實際作戰能力,只是起到一種威懾的作用。因此,這個成語用來形容沒有真正實力或能力的人,只是虛有其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在某個領域或方面沒有真本事,只是表面上看起來有能力或有所作為。也可以用來調侃某人沒有真實的能力或只會做表面功夫。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桿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爭時期。當時的軍隊中,士兵們通常會裝備有實際作戰武器,如刀、槍等。然而,為了增加軍隊的威懾力,有時會在軍隊中加入一些沒有實際作戰能力的白桿兵。這些士兵手持白色木制長桿,沒有刀刃或其他攻擊性武器,只是起到一種虛張聲勢的作用。后來,人們將這種沒有實際作戰能力的士兵稱為白桿兵,并將其用來形容沒有真本事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 + 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人在公司里就是個白桿兵,平時只會說大話,卻沒有實際能力。
2. 他自稱是電腦高手,但實際上只是個白桿兵,連基本的操作都不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白桿兵形象地想象成手持白色木制長桿的士兵,沒有刀刃或其他攻擊性武器,只是虛張聲勢的樣子。通過這個形象,可以更容易地記住白桿兵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紙老虎”、“花架子”等,它們都用來形容沒有真實實力或能力的人。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班上總是自稱是班長,但其實他只是個白桿兵。
2. 初中生:那個學生在籃球比賽中總是大話連篇,但實際上他只是個白桿兵。
3. 高中生:他在學術競賽中總是嘴上說得天花亂墜,但實際上只是個白桿兵。
4. 大學生:這個同學在實習中總是自吹自擂,但實際上只是個白桿兵。
5. 成年人:他在工作中總是喊得震天響,但實際上只是個白桿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