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狉
成語(Idiom):榛狉(zhēn pí)
發音(Pronunciation):zhēn p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物或事物的外貌丑陋、粗野。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榛狉”由兩個詞組成,榛指的是榛樹,狉指的是野獸。榛樹生長在山間,形狀扭曲,而野獸則指的是野生動物,形象粗野。因此,“榛狉”形容的是人物或事物的外貌丑陋、粗野。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榛狉”來形容一個人的外貌丑陋或粗野的行為舉止。例如,當你看到一個長相丑陋而粗野的人時,你可以說他是一個“榛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榛狉”的故事起源于《左傳·僖公六年》。故事中,齊國有一位名叫榛狉的大夫,他長相丑陋、粗野,但卻非常聰明能干。他被人們嘲笑,但卻因為他的才智而得到了國君的賞識。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外貌并不是衡量一個人才智和價值的唯一標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榛狉是一個形容詞+名詞的結構,表示人物或事物的外貌丑陋、粗野。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長得像個榛狉,但是內心卻是溫柔善良的。
2. 這個房子雖然看起來有些榛狉,但是內部裝修很精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榛狉”與“丑陋、粗野”這兩個詞聯系起來記憶。想象一個長相丑陋、粗野的人,就像是榛樹上的野獸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查閱相關的成語詞典或閱讀相關的故事來進一步了解“榛狉”的用法和故事背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臉長得像個榛狉,很丑。
2. 初中生:雖然他長相有些榛狉,但是他的品德很好。
3. 高中生:她的穿著和舉止都很榛狉,給人不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