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泉之譏
成語(Idiom):誓泉之譏 (shì quán zhī jī)
發音(Pronunciation):[shì quán zhī j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自己所說的話表示非常堅決的保證,甚至發誓,但后來卻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誓泉之譏”源自《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昭公是晉國的一位君主,他對晉國的國家建設充滿了熱情,并且承諾要在泉水旁邊立下誓言,保證會為國家做出貢獻。然而,他卻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沒有為國家做出實際行動。因此,“誓泉之譏”成為了形容說話輕率、不守信用的人的成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批評那些口頭上很有決心,但實際行動卻沒有兌現的人。可以用于諷刺一些虛偽的人,或者形容那些只會空談、不愿意付出實際努力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故事的起源見于《左傳》,描述了昭公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僅僅是口頭上表示了對國家的熱情,卻沒有實際行動。這個故事被后來的人們引用,形成了成語“誓泉之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誓泉之譏”由四個漢字組成,其中“誓泉”表示發誓的地方,而“之譏”則表示批評或諷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當初對我發誓一定會幫助我,結果卻一直拖延,真是個典型的“誓泉之譏”。
2. 這個政客總是說一些空話,卻從來不兌現自己的承諾,簡直就是個“誓泉之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誓泉之譏”與一個不守信用的人聯系起來,形成形象的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泉水旁邊發誓,但后來卻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誓言文化和對信用的重視,以及現代社會中兌現承諾的重要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答應幫我一起完成作業,但最后卻沒有兌現,真是個“誓泉之譏”。
2. 初中生:他在班會上發表了很多漂亮的承諾,但卻沒有實際行動,真是個“誓泉之譏”。
3. 高中生:政府官員總是說一些好聽的話,卻沒有兌現承諾,簡直就是一群“誓泉之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