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燙
基本解釋
猶發燒。 張天翼 《找尋刺激的人》二:“這位學士臉發燙,肚子里稱贊 小順子 鬼精靈。” 艾青 《火把》詩:“你在哪里?我的臉發燙,我的心發抖,你在哪里?”參見“ 發燒 ”。
成語(Idiom):發燙
發音(Pronunciation):fā t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熱得發燙,也比喻非常焦急或激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發燙”意指物體受熱而產生高溫,或形容人非常激動、焦急。在形容物體時,表示物體溫度高,觸摸會感到燙。在形容人時,表示人處于激動、焦急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物體溫度高或人處于非常激動、焦急的狀態。可以用來形容天氣炎熱、熱水或食物溫度過高,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在緊張、激動的情緒下。適用于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以及文學作品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外戚世家》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漢武帝時期,一位名叫馬援的將軍因為戰爭而焦急不安,日夜思念家鄉。他的父親就用“發燙”來形容馬援的心情,形容他的思念之情如同炙熱的火焰一樣。從此,“發燙”成為形容人非常激動、焦急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那個湯太燙了,小心別把自己的舌頭燙發燙。
2. 這個夏天真是熱得發燙,出門都要帶上遮陽傘。
3. 考試前,她緊張得心里發燙,連續幾晚都沒睡好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發燙”這個詞語,想象一個物體受熱變得非常燙手,或者想象一個人因為激動而臉紅發燙,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溫度和情緒相關的成語,例如“焦慮不安”、“怒火中燒”等,以拓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3-6歲):我碰到了熱水壺,手被燙得發燙。
2. 小學生(7-12歲):我終于等到了暑假,心里熱得發燙。
3. 中學生(13-18歲):在面對重要考試時,我的心情變得十分焦慮,感覺整個人都發燙。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當我看到自己的夢想即將實現時,內心激動得發燙,仿佛要沖破天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