鐙鋤
成語(Idiom):鐙鋤(dèng chú)
發音(Pronunciation):dèng c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辛勤努力工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鐙,古代馬鞍上的支撐腳架;鋤,用來耕種的農具。鐙鋤原指農民辛勤勞作,現多用來形容人努力工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用于形容個人或團隊在工作中勤奮努力,不辭辛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東京夢華錄》是明代作家蒲松齡所著的小說集,其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一個叫楊守敬的農民,他辛勤勞作,每天早出晚歸,用心耕作。他的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莊稼豐收。人們便用“鐙鋤”來形容他的辛勤努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名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鐙鋤的好青年,從不怕辛苦。
2. 這個團隊的成員都非常鐙鋤,每天都在努力工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鐙鋤”與“農民努力工作”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一個農民在田地里辛勤勞作的場景,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更多與努力工作、奮發向前相關的成語,如“鍥而不舍”、“勤勉苦干”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像楊守敬一樣,每天都鐙鋤,努力學習。
2. 初中生:老師告訴我們,只有通過鐙鋤,才能取得好成績。
3. 高中生:大學入學考試臨近,我要加倍鐙鋤,爭取考上理想的大學。
4. 大學生:在實習期間,我要全力以赴,鐙鋤才能取得更好的職業發展。
5. 成年人:工作中沒有捷徑可走,只有鐙鋤才能取得成功。
6. 老年人:年紀再大,也不能停下腳步,要繼續鐙鋤,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