諍子
成語(Idiom):諍子(zhèng zǐ)
發音(Pronunciation):zhèng z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直言不諱、堅守真理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諍子是由“諍”和“子”兩個字組成的。其中,“諍”意為直言不諱,堅守真理;“子”在這里指人。諍子這個成語形容一個勇于直言、堅守真理的人,不畏權勢,不畏威脅,敢于說出真相。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稱贊那些勇于說真話,不畏權貴的人。可以用于表揚朋友、同事或者公眾人物在關鍵時刻勇于直言不諱,為真理而奮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諍子”最早出自《左傳·昭公十年》:“諍子不廢,可謂賢人。”這句話講述的是魯國的大夫諍子公明,他在國君昭公犯錯誤的時候,勇于直言勸諫,不畏權勢,因而被稱為賢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諍子,總是勇于說出真相。
2. 在團隊中,我們需要有諍子,勇于指出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勇敢的孩子站在講臺上,大聲說出真相,堅守自己的信念,這樣就能記住這個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含有“諍”字的成語,如“諍友”、“諍言”等,進一步豐富對這個字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是個諍子,他總是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2. 初中生:老師稱贊小紅是個諍子,因為她勇于指出同學們的錯誤。
3. 高中生:在班級討論中,張同學是個諍子,他敢于質疑老師的觀點。
4. 大學生:社團中的李同學是個諍子,他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為社團發展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