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下
基本解釋
不相讓。 唐 李益 《輕薄篇》:“ 淮陰 少年不相下,酒酣半笑倚市門?!?宋 周密 《癸辛雜識別集·襄陽始末》:“矧諸名將器略難齊,勢不相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二·考察留用》:“ 沉四明 與 溫三原 不相下,已非一日?!?/p>
成語(Idiom):不相下
發音(Pronunciation):bù xiāng xià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相下是一個形容詞,表示兩個或多個人或物在某一方面相互不相上下,平分秋色,無法分出高低。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相下源自于《戰國策·魏策一》中的一句話:“韓昭侯問于孔子曰:‘齊桓公之賢,可謂至矣;然而不及子之所聞仲尼之賢也?!鬃訉υ唬骸硬幌嘞乱?。’”這句話意思是說,齊桓公雖然很有才能,但是他的才能還不如孔子所聽聞的仲尼(孔子自己)的才能。從此以后,“不相下”就成為了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兩個或多個人或物在某一方面的優劣平分。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相下常用于形容兩個或多個人或物在某一方面的優劣平分,無法分出高低??梢杂糜诿枋霰荣悺⑤^量、評比等情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相下的故事起源于孔子和韓昭侯的對話。韓昭侯問孔子,齊桓公的才能是否比孔子所聽聞的仲尼更出色,孔子回答說“君子不相下”,意思是說君子不會自謙自貶,不會承認自己不如別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相下是一個形容詞,由“不”、“相”、“下”三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人的水平真是不相下,每次比賽都是勝負難分。
2. 這兩本書的內容都很好,我覺得不相下,都值得一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相下”記憶為“不相上”或“不相高”,表示兩個或多個人或物在某一方面無法分出高低。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用法的成語,如“不相上下”、“勢均力敵”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兩個隊的實力很接近,每次比賽都是不相下。
2. 初中生:這兩個選手在技術上都很出色,可以說是不相下。
3. 高中生:這兩個學生的成績都很好,無論是學習還是運動,都是不相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