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疎財
基本解釋
亦作“ 仗義疏財 ”。謂重義氣而分財助人。 元 鄭廷玉 《忍字記》楔子:“這個員外必是箇仗義疎財的人。” 元 無名氏 《貧富興衰》第二折:“全不肯施仁布德行方便,那里有仗義疎財發(fā)好心。”《水滸傳》第三七回:“多聽的江湖上來往的人説兄長清德,扶危濟困,仗義疏財。”
成語(Idiom):仗義疎財(zhàng yì shū cái)
發(fā)音(Pronunciation):zhàng yì shū cá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為了義氣而舍棄自己的財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仗義疎財是由“仗義”和“疎財”兩個詞組成的成語。“仗義”表示為了維護正義和幫助朋友而行動,“疎財”指舍棄自己的財物。這個成語強調了人們在面對正義和友情時,愿意犧牲個人利益的精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出于義氣和朋友情誼,不計較個人財物損失,積極幫助他人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仗義疎財的故事有很多,其中一則故事是關于東漢末年的一位名叫劉焉的人。劉焉是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他的朋友王修因為遭到不公正的對待,被迫負債累累。劉焉得知后,毫不猶豫地幫助了王修,將自己的財產全部捐獻給了他。這個故事傳開后,人們用“仗義疎財”來形容劉焉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動詞“仗義”和名詞“疎財”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仗義疎財,幫助了很多需要幫助的人。
2. 在他的眼里,金錢不如仗義疎財更重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仗義疎財”與“為了義氣而舍棄財物”這個含義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類似的成語,如“舍己救人”、“義薄云天”等,進一步豐富對于義氣和友情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是一個仗義疎財的人,經常幫助別人。
初中生:在他的眼里,仗義疎財比金錢更重要。
高中生:他以仗義疎財的精神影響了周圍的人,讓大家都愿意幫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