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宥
成語(Idiom):哀宥
發音(Pronunciation):āi yò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表示對犯錯或犯罪的人表示寬恕和憐憫。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哀宥是由“哀”和“宥”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哀指悲傷、憐憫,宥指寬恕、原諒。哀宥表示對犯錯或犯罪的人表示寬恕和憐憫,給予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哀宥常用于道德教育、法律法規等方面的討論中,強調寬恕和憐憫的重要性。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醒人們在面對他人的錯誤時,要有寬容和善意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哀宥的故事起源于《左傳·宣公十年》。當時,魯國的大夫鮑叔牙因為犯了罪被貶為庶人。他在貶謫期間,努力改過自新,向人們表達自己的悔過之意。最終,鮑叔牙的悔過和努力得到了人們的寬恕和憐憫,他被恢復了官職。這個故事成為了哀宥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哀宥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形容詞“哀”作為主語,動詞“宥”作為謂語,表示主體對客體的行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犯了錯誤,但我們應該對他表示哀宥,給予他改過自新的機會。
2. 在法律的框架下,對于犯罪者也應該有哀宥的態度,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哀宥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哀傷的人向另一個人伸出悲傷的手,表示希望得到寬恕和憐憫。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寬恕、憐憫相關的成語,如寬以待人、恕以待己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犯了錯誤,但老師還是對我表示了哀宥,給了我改正的機會。
2. 初中生:面對同學的過錯,我們應該用哀宥的態度來幫助他們認識錯誤。
3. 高中生:在社會中,對于犯罪者也應該有哀宥的心態,給予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