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徭
基本解釋
朝廷的徭役。《舊唐書·憲宗紀》:“內乏口食,外牽王徭。豈惟轉輸之虞,慮有餒殍之患。”《舊唐書·李德裕傳》:“自聞 泗州 有壇,戶有三丁必令一丁落髮,意在規避王徭,影庇資產。”
成語(Idiom):王徭
發音(Pronunciation):wáng y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權貴、顯要的人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王徭是由“王”和“徭”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王”指的是封建時代的國君,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徭”指的是古代的一種苦役,是勞動的象征。王徭的基本含義是指擁有權力和地位的人,通常指的是權貴、顯要的人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王徭一詞常用于描述社會上的權貴階層,暗示他們擁有特權和高位。可以在社會評論、政治諷刺等場景中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王徭的具體故事起源尚無確切的記錄,但根據古代中國的社會制度,王徭一詞的含義可以追溯到封建時代。在古代社會,國君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而一般人民則需要為國家勞動,承擔徭役。因此,王徭一詞形象地描繪了封建社會中權貴與勞動人民之間的差距和不平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王徭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官員雖然身居高位,但他也不過是個王徭而已。
2. 那些王徭們總是不顧民眾的疾苦,只顧自己的利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王”字與權力和地位聯系起來,再將“徭”字與勞動和苦役聯系起來,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權力和地位相關的成語,如“權傾朝野”、“金榜題名”等,來擴展對中國文化和社會制度的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爸爸是學校的校長,他是我們學校的王徭。
2. 初中生:那些政府官員總是享受特權,他們是社會的王徭。
3. 高中生:在這個不公平的社會中,只有少數人成為了王徭,而大多數人還在為生計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