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
基本解釋
(1).猶言一方面。多用于并列敘述兩件事時。《論語·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漢 王充 《論衡·量知》:“一則不能見是非,一則畏罰不敢直言。” 毛澤東 《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第四章:“保持較大一部分兵力于適當的機動地區,不要絕對地分散,一則便于應付可能的事變,一則使分散執行的任務有一個重心。”
(2).與“二則”、“三則”等連用,列舉原因或理由。《朱子語類》卷十六:“《大學》誠意,看來有三樣:一則內全無好善惡惡之實,而專事掩覆於外者,此不誠之尤也。”《西游記》第一回:“﹝神仙﹞教我遇煩惱時,即把這詞兒念念,一則散心,二則解困。” 巴金 《霧》六:“一則因為這件事很重要,二則他害怕她誤會了自己的意思,所以他說話時不免現出激動的樣子。”
(3).表數量。一項,一條。如:新聞一則;啟事一則。
英文翻譯
1.item
成語(Idiom):一則
發音(Pronunciation):yī z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表示只有一個例子或故事,用來說明或證明一個觀點或道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一則”由“一”和“則”兩個字組成。“一”表示一個,只有一個的意思;“則”表示事例、篇章的意思。成語“一則”表示只有一個例子或故事,用來說明或證明一個觀點或道理。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文章、演講或討論中,用來舉例說明觀點或論證論點。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故事或事例非常有代表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一則”最早出現在《戰國策·秦策四》中。當時,秦國的政治家商鞅在給秦孝公寫信時,用了一個故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這個故事就是“一則”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為“一則”,表示只有一個例子或故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可以通過一則小故事來說明這個道理。
2. 他在演講中引用了一則有趣的故事來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一則”與“一個例子”或“一個故事”聯系起來進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其他類似用法的成語,如“一事無成”、“一言為定”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通過一則有趣的故事給我們講解了這個知識點。
2. 初中生:我在作文中引用了一則著名的故事來支持我的觀點。
3. 高中生:老師用一則現實生活中的案例來說明這個道理。
4. 大學生:我在論文中引用了一則相關的研究結果來支持我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