黿鱉
成語(Idiom):黿鱉(wēn biē)
發音(Pronunciation):wēn bi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或事物遲鈍、懶散,不思進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黿鱉是一種爬行動物,行動遲緩,不活躍。比喻人或事物遲鈍、懶散,缺乏進取心和活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行為懶散、不積極,或形容事物遲緩、不活躍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那些缺乏進取心和動力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黿鱉,又稱鱉,是一種爬行動物,行動遲緩。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左傳》。《左傳》是一部記載春秋時期歷史的古籍,其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一個國家的官員因為遲緩、懶散的行為而被稱為“黿鱉”,從而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黿鱉是一個雙音節的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整天無所事事,真是個黿鱉。
2. 這個項目進展太慢了,都像只黿鱉一樣。
3. 別再像個黿鱉一樣,要積極主動一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黿鱉的形象與懶散、遲緩的行為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黿鱉慢悠悠地爬行的樣子,就能記住黿鱉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懶散、不積極相關的成語,如“龜毛”、“蝸牛進”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學習懶散,成績一直不好,真是個黿鱉。
2. 初中生:這個同學上課總是遲到,像只黿鱉一樣,老師都生氣了。
3. 高中生:他本來有很大的潛力,可是一直不積極努力,真是個黿鱉。
4. 大學生:這個同學整天只知道玩游戲,一點進取心都沒有,真是個黿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