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納
基本解釋
(1).應承交納(稅款)。 明 海瑞 《擬丈田則例》:“ 瓊州 地大抵地多而額數甚少,地無虛糧,萬分之一亦有里遞人等肯為之認納,只照黃冊額數更是明準。”
(2).領取。《金瓶梅詞話》第三三回:“況 來保 已是 鄆王府 認納官錢,教他與伙計在那里,又看了房兒,又做了買賣。”
成語(Idiom):認納(rèn nà)
發音(Pronunciation):rèn nà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接受別人的意見或建議,虛心接納他人的批評或教導。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認納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認”表示接受、承認,第二個字“納”表示接納、收納。這個成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能夠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或建議,能夠接納他人的批評或教導。它強調了一個人應該保持謙虛、虛心的態度,不斷吸收他人的智慧和經驗,以便自我提高和進步。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認納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一個人的心態和態度。在工作場合,當我們遇到困難或者犯了錯誤時,我們應該能夠認納他人的批評和指導,虛心接受他們的建議,以便改正錯誤并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學習中,我們也應該能夠認納老師的教導和同學的意見,以便更好地學習和成長。此外,在人際關系中,我們應該能夠認納他人的意見和需求,以便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和溝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認納的具體故事起源尚無確切記載。然而,這個成語的含義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謙虛”、“虛心”等概念密切相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謙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美德,被視為智慧和進步的源泉。因此,認納這個成語的含義與中國古代的文化價值觀有著深刻的聯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認納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結構比較簡單,易于理解和記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能夠認納他人的批評,虛心接受并改正自己的錯誤。
2. 在工作中,我們應該能夠認納他人的意見,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務。
3. 老師總是鼓勵我們能夠認納同學的建議,以便共同進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要記住“認納”這個成語,可以將其拆分為兩個部分,分別記憶。其中,“認”可以聯想到“承認”或“接受”,而“納”可以聯想到“接納”或“收納”。通過與這些相關詞語的聯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文化和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認納相關的成語,如“虛心若愚”、“虛懷若谷”等。這些成語都強調了謙虛、虛心的態度,對于個人成長和人際關系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能夠認納老師的教導,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
2. 初中生:作為班長,我應該能夠認納同學的建議,為大家謀求更好的發展。
3. 高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我們應該能夠認納家長的期望,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
4. 大學生:在團隊合作中,我們應該能夠認納他人的意見,共同完成項目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