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銜
基本解釋
(1).海神名。《文選·木華<海賦>》:“ 海童 邀路, 馬銜 當蹊。” 李善 注:“ 馬銜 ,其狀馬首,一角而龍形。” 呂向 注:“ 馬銜 、 海童 ,并海中神怪。” 清 沉壽民 《江上行》:“竊聞 玄冥 馬銜 ,神靈炳奕,聰明正直而好賢。”
(2).馬勒;馬嚼子。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三:“ 夏文莊 嘗有《寄題琵琶亭》一絶云:‘流光過眼如車轂,薄宦拘人甚馬銜。若遇琵琶應大笑,何須泣淚滿青衫。’”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一·諸鐵器》:“馬銜,即馬勒口鐵也。”
英文翻譯
1.gag bit
成語(Idiom):馬銜
發音(Pronunciation):mǎ xi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承擔重任或負重而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馬銜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馬”指代馬匹,“銜”指馬嘴中的嚼子。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馬匹咬住嚼子,承受重物并行進。在引申意義上,馬銜比喻承擔重任、負重而行,表示肩負責任、勇往直前的精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馬銜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們在面對困難、責任或重壓時,能夠勇往直前,承擔重任并堅持不懈。可以用于表揚有責任感、勇于擔當的人,也可以用于鼓勵自己或他人勇往直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故事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傳說。相傳,有一位叫做馬武的將軍,他帶領軍隊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在一次作戰中,他的馬匹受傷無法行進,但馬武卻用自己的背膀扛起了馬匹,帶領軍隊繼續前進。這個故事表現了馬武勇于承擔責任,不畏困難的精神,后來人們就用“馬銜”來形容這種精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馬銜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團隊中馬銜重任,帶領大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面對困難,我們要像馬銜一樣,勇往直前,不退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馬匹咬住嚼子承擔重物”的形象,來記憶“馬銜”的含義。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匹勇敢的馬,在困難面前咬緊嚼子,承擔重任,堅定地前進。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勇往直前、承擔責任相關的成語,如“鞍前馬后”、“馬到成功”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像馬銜一樣,勇敢地面對考試,取得好成績。
2. 初中生:作為班長,我要像馬銜一樣,承擔起組織班級活動的責任。
3. 高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我要像馬銜一樣,堅持努力,追求成功。
4. 大學生:畢業后,我要像馬銜一樣,承擔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為自己的夢想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