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讎
基本解釋
(1).討究讎校。 唐 道宣 《<續高僧傳>序》:“或即目舒之,或討讎集傳,南北國史,附見徽音;郊郭碑碣,旌其懿德,皆撮其志行,舉其器畧。”
(2).亦作“ 討讐 ”。討伐寇仇。 唐 賈餗 《敬宗謚議》:“圣朝既討讐勘亂,明告四方,有司所宜率億兆之心,極君親之義,薦誠隆感,非愍而何?”
成語(Idiom):討讎
發音(Pronunciation):tǎo chó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為了報仇而討伐敵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討讎是指為了報復而追求正義,對敵人進行討伐和懲罰。這個成語強調了正義的力量和對不義行為的反抗。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討讎一詞常用于形容個人或集體為了維護自身權益或正義而與敵人進行斗爭的情境中。可以用來形容英雄人物的行為,也可以用來激勵人們勇往直前,堅決打倒敵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討讎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莊公二十七年》中。據傳,莊公是魯國的一位君主,他的父親被楚國的人殺害,他為了為父親報仇,發動了一場討伐楚國的戰爭。后來,莊公成功擊敗了楚國,報了父仇。這個故事成為了“討讎”的典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討讎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討”和名詞“讎”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為了討讎,他決定毫不猶豫地去追捕那個殺害他父親的兇手。
2. 這個英雄為了討讎,不顧個人安危,勇敢地與敵人作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討讎”與“為了正義而追求報復”這個含義聯系起來記憶。可以想象一個英雄為了維護正義而勇敢地追擊敵人,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正義、報復和斗爭相關的成語,如“報仇雪恨”、“以牙還牙”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討讎,因為他們欺負了我的好朋友。
2. 初中生:作為班長,我要帶領大家討讎,為全班同學爭取公平和尊重。
3. 高中生:我將努力學習,為了討讎,打敗那些質疑我的人。
4. 大學生:我們要團結起來,討讎那些剝削我們的人,為實現社會公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