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采
基本解釋
亦作“ 不睬 ”。對別人的言語、行為不予理會。《北齊書·穆后傳》:“后既以 陸 為母, 提婆 為家,更不採 輕霄 。”《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那笑他的他也不倸,憐他的他也不受。”《三國演義》第四九回:“時 云長 在側, 孔明 全然不睬。”
不理睬。 唐 杜荀鶴 《登靈水閣貽釣者》詩:“未勝漁父閒垂釣,獨背斜陽不采人。”《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他又説兩聲,渾家又不采。”
成語(Idiom):不采(bù cǎi)
發音(Pronunciation):bù cǎ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采取行動或不接受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采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不”表示否定,不做某事;“采”指采取行動或接受事物。不采的基本含義是指不采取行動或不接受事物。它用來形容某人對某事或某物的態度消極或拒絕接受。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采常用于表達拒絕、不接受或不采取行動的態度。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形容某人不愿意采納他人的意見或建議,或者不愿意接受某種觀點或觀念。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后漢書·王莽傳》。據傳,在王莽篡位之前,有一位叫楊成的人向王莽獻計,希望能夠勸說王莽放棄篡位的計劃。然而,王莽并沒有采納他的建議,而是繼續實施了篡位的計劃。因此,人們就用“不采”來形容王莽不接受他人的建議或意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采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否定詞“不”和動詞“采”組成。它的結構比較簡單,易于理解和記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提出的建議很好,可惜領導不采。
2. 我們向他提出了合作的建議,但他卻不采納。
3. 盡管有人勸他改變計劃,但他仍然不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采”拆分成兩個部分進行記憶。首先記憶“不”表示否定或拒絕的意思,然后記憶“采”表示采取行動或接受事物的意思。可以通過與現實生活中的拒絕或不接受的場景進行聯想,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不采相關的成語,如不為所動、不聽不聞等。這些成語都與拒絕、不接受或不采取行動的態度有關。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讓我去參加比賽,但我不采,因為我害怕失敗。
2. 初中生:爸爸建議我報考理科班,但我不采,因為我對文科更感興趣。
3. 高中生:老師提供了很多學習的機會,但有些同學卻不采,導致成績沒有提高。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幫助你全面了解并記憶“不采”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