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
基本解釋
(1).行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論語·子路》:“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2).泛指中庸之道。 清 姚鼐 《方侍廬先生墓志銘》:“先生默默,獨守中行。”
(3).中等德行。《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
(1).中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晉侯 作三行以御 狄 , 荀林父 將中行。”《吳越春秋·夫差內傳》:“ 范蠡 在中行,左手提鼓,右手操枹而鼓之。”參見“ 三行 ”。
(2).中列。《吳子·勵士》:“於是 武侯 設坐廟廷,為三行饗士大夫。上功坐前行,餚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餚席器差減。”
(3). 唐 宋 時,尚書省分六部為三行。以兵、吏及左右司為“前行”,刑、戶為“中行”,工、禮為“后行”。見 宋 王溥 《唐會要·尚書省諸司上》。
(4).復姓。 漢 有 中行說 。見《史記·匈奴列傳》。
英文翻譯
1.mesoseries
成語(Idiom):中行
發(fā)音(Pronunciation):zhōng h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正直、廉潔的行為,也可指行走中間,不偏不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行是由“中”和“行”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中”表示中間、正直,指行為正派、廉潔;“行”表示行走、行動,指人的行為。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一個人在行為上保持中立、正直、公正的態(tài)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中行這個成語可以用于表達對一個人正直、廉潔的行為的贊賞和稱贊。同時,也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在選擇立場時不偏不倚,保持公正和中立的態(tài)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中行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左傳》中的一則故事。故事講述了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孔破堯在遇到貴族候氏的賄賂時,毅然選擇了正直的行為,拒絕了賄賂,并將賄賂的事情告訴了國君。孔破堯的正直行為得到了國君的贊賞和獎勵,也使得中行這個成語流傳至今。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中行這個成語的結構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分別是“中”和“行”。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以來都是中行的榜樣,從不接受任何賄賂。
2. 在選舉中,我們應該保持中行的態(tài)度,不偏袒任何一方。
3. 他的中行行為贏得了眾人的贊賞和尊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中行”聯想成一個人在行走時保持中間的姿勢,不偏不倚,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中行這個成語外,還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中立”、“正直”等,來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中行,不要幫助作弊的同學。
2. 初中生:作為班級的班長,我要中行,對所有同學都公平對待。
3. 高中生:在社會實踐中,我要中行,不接受任何不正當的利益。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學生干部,我要中行,為同學們做出榜樣。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們應該中行,不偏袒任何一方,保持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