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力
基本解釋
(1).佛教語。五種力。三十七道品中的一類概念。由于信等五根的增長所產生的五種能破除障礙,得到解脫的力量,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和慧力。 南朝 梁 王僧儒 《中寺碑》:“情塵莫捨,心火方赫。是用三明,寔開五力。” 唐 李邕 《東林寺碑序》:“結跏一心,開示五力。” 明 李贄 《又與從吾孝廉》:“彼真正具五力者,向三界中作如意事,入魔王侶為魔王伴,全不覺知是魔與佛也。”參閱《大智度論》卷十九。
(2).佛教語。五種力。指定力、通力、借識力、大愿力和法威德力。此五種力“不可思議”、“不能遮止”,故謂五力不可到。 宋 延壽 《宗鏡錄》卷四八:“有五力唯識不判。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識力,四大愿力,五法威德力。”
(3).佛教語。五種力。五種擾亂修行的魔力。即色、聲、香、味、觸五塵。 唐 湛然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八之三:“《增一》二十七云:魔有五力,所謂五塵,佛圣弟子,一力能拒,謂不放逸。”參見“ 五塵 ”。
成語(Idiom):五力(wǔ lì)
發音(Pronunciation):wǔ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五種力量,即智力、體力、財力、人力和時間的綜合能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力是指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充分發揮的五種力量。智力指的是人的智慧和思維能力;體力指的是人的身體健康和體能;財力指的是人的經濟實力和財務能力;人力指的是人的社交能力和人際關系;時間指的是人的時間管理和時間利用能力。五力的綜合能力決定了個體在各個方面的表現和成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五力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可以用于各個領域和場景。在學習中,五力可以指導學生全面發展各種能力;在工作中,五力可以幫助員工提高綜合素質;在個人成長中,五力可以引導個體全面發展自己的能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五力這個詞語的起源并沒有特定的故事。它是根據人們對人的各種力量的總結和歸納而來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力是由“五”和“力”兩個字組成的,表示人的五種力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展現出了出色的五力。
2. 學習要注重培養五力,不能只注重智力。
3. 要想成功,除了智力,還需要發展其他的五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五力的五個字分別與五個關鍵詞進行聯想,如智力-智慧、體力-身體、財力-財富、人力-人際關系、時間-時鐘。通過與關鍵詞的聯想,幫助記憶五力的含義和概念。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五力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智勇雙全、體力勞動、財富積累、人力資源、時間管理等。通過學習這些詞語,加深對五力概念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五力。
2. 初中生:五力是一個綜合能力的概念,需要全面發展。
3. 高中生:除了智力,還要注重培養其他的五力,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4. 大學生:五力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需要不斷提升和完善。
5. 成年人:五力的平衡發展是一個人綜合素質提高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