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物
基本解釋
(1).猶三事。指六德、六行、六藝。《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圣、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鄭玄 注:“物猶事也。”《左傳·襄公三年》:“ 解狐 得舉, 祁午 得位, 伯華 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舉善也夫!” 明 宋濂 《送鄧貫道還云陽序》:“《周官》之制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所謂三物,若六德、六行、六藝是也。” 清 曾國藩 《送江小帆同年視學湖北序》:“承平既久,法意寖失,郡縣有司不知三物為何事,而教民之任,獨以責之學政與校官。”
(2).三種物類。指豕、犬、雞。《詩·小雅·何人斯》:“出此三物,以詛爾斯。” 毛 傳:“三物,豕、犬、鷄也。” 清 錢謙益 《吳德輿次東坡獄中寄子由韻,作丁丑紀聞詩,感而和之》:“孤身豈合投豺虎,三物何當詛犬鷄。”
(3).三種。《墨子·公孟》:“ 公孟子 謂 子墨子 曰:‘君子恭己以待,問焉則言,不問焉則止,譬若鐘然,扣則鳴,不扣則不鳴。’ 子墨子 曰:‘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耳也。’”
成語(Idiom):三物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w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三個物品或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物是一個常用的成語,表示三個物品或事物。它可以用來表示數量為三的物體或事物的關系,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三個方面或要素。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各種場合,用來描述事物的數量、屬性或特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物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成語,可以在各種場合使用。比如在描述物體的數量時,可以說"我有三物";在描述事物的屬性時,可以說"這個問題有三物解決";在描述事物的特征時,可以說"這個計劃有三物重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物這個成語的起源比較模糊,沒有具體的故事背景。它是根據漢語中的"三"和"物"這兩個字組成的,表示三個物品或事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手中拿著三物,走進了會議室。
2. 這個故事有三物,每個物品都代表著不同的含義。
3. 這個計劃有三物,分別是時間、人力和資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成語"三物"的方法可以是將它與具體的例句聯系起來,同時可以將其與數字"3"和物品聯系起來。可以嘗試用手指比劃出三個物體的形狀,同時反復念誦"三物"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三物"相關的成語和表達,可以拓展你的漢語詞匯量。比如"三人成虎"、"三思而后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我手里拿著三物,一個是蘋果,一個是橘子,一個是香蕉。
2. 小學生:這個故事有三物,分別是主人公、反派和配角。
3. 中學生:這個問題有三物解決,分別是政府、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努力。
4. 大學生:這個研究有三物重要,分別是實驗數據、理論模型和統計分析。
希望以上的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三物"這個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