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憑
基本解釋
(1).無所倚仗。 唐 杜甫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圣情常有眷,朝退若無憑。” 王洙 集注:“不挾貴也。”
(2).沒有憑據。 唐 韓偓 《幽窗》詩:“無憑諳鵲語,猶得暫心寬。” 宋 晏幾道 《鷓鴣天》詞:“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牋費淚行。”
成語(Idiom):無憑(wú píng)
發音(Pronunciation):wú p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憑證或證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沒有確鑿的證據或憑據支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強調某個觀點或主張沒有足夠的證據或根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憑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了戰國時期的故事。當時,齊國的宰相管仲想要對魏國出兵,但沒有足夠的憑據和證據。管仲的朋友郭開知道這一情況后,就給管仲寫了一封信,信中說:“無憑,勿動。”意思是沒有憑據就不要行動。管仲看到信后深思熟慮,最終放棄了出兵的想法。這個故事成為了無憑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憑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無”表示沒有,否定的意思,“憑”表示憑證或憑據。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指控毫無憑據,完全是無憑之詞。
2. 這個觀點沒有任何憑據,只是空談而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無憑”想象成沒有腳的凳子,腳是憑證和證據的象征。所以,無憑就是沒有腳的凳子,表示沒有憑證或證據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無憑相關的成語,如“無中生有”、“無稽之談”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他說我偷了他的鉛筆,但是他沒有憑據。
2. 初中生:這篇文章的論證不夠充分,缺乏憑據支持。
3. 高中生:我們需要更多的憑據來證明這個理論的可行性。
4. 大學生:他所提出的觀點缺乏實證研究的憑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