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意
基本解釋
(1).純正的心志。 漢 劉向 《說苑·修文》:“檢其邪心,守其正意。” 漢 應劭 《風俗通·聲音·琴》:“夫以正雅之聲,動感正意,故善心勝,邪惡禁。”
(2).原意;本意。 宋 朱熹 《答黃直卿書》:“為學直是先要立本,文義卻可且與説出正意。” 元 無名氏 《劉弘嫁婢》第一折:“ 王秀才 近前來,我問你,我當初開這解典庫,我正意是怎生來。”
(3).主要的意思。 明 李贄 《四書評·孟子·告子上》:“正意盡見于客,故到主處,不費一毫氣力,而道理躍然。”
成語(Idiom):正意
發音(Pronunciation):zhèng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行正直,意圖純正,毫無偏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正意是指一個人言行舉止正直,思想意圖純正,沒有任何偏差或不良動機。這個成語強調了一個人應該秉持正直的品德和意圖,遵循正確的道德準則,做事光明磊落。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正意這個成語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形容人的品德和行為,特別是在強調做事要光明正大,不圖私利的情況下使用。可以用來稱贊一個人的誠實、正直和無私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正意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僖公十五年》。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季札的人,他負責管理公共財產,但他非常正直,從不貪污公款。有一天,季札被人誣告說他貪污了公款,但他堅決否認,并主動提供自己的財產證明。最終,他被證明是清白的。這個故事表明了季札的正直和無私的品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正意是一個名詞短語,由形容詞“正”和名詞“意”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正意的人,從不參與任何不正當的活動。
2. 這位領導的正意行為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正意”與“正直”和“純正”這兩個詞聯系起來記憶。同時,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陽光下,全身散發出正直和純正的光芒,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正大光明”、“正直無私”等,以加深對正直和純正品德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和正意的同學一起玩,因為他們從不欺負別人。
2. 初中生:老師說我們要做一個正意的人,要誠實守信,不撒謊。
3. 高中生:在大學申請過程中,我們要寫一篇正意的個人陳述,展示自己的品德和志向。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大學生,我要以正意的行為來樹立自己的榜樣形象,為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