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體
基本解釋
指奏議文章的體裁。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議對》:“若乃 張敏 之斷輕侮, 郭躬 之議擅誅, 程曉 之駁校事, 司馬芝 之議貨錢, 何曾 蠲出女之科, 秦秀 定 賈充 之諡。事實允當,可謂達議體矣。”
成語(Idiom):議體(yì tǐ)
發音(Pronunciation):yì t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議論的內容和方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議體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議”表示討論、辯論,第二個字“體”表示形式、方式。議體指的是討論或辯論的內容和方式。這個成語主要強調辯論或討論的方式和規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議體一詞通常用于討論、辯論的場合,特別是在正式的會議、學術研討會、辯論賽等場合中。它可以描述辯論的內容和方式,也可用于指導辯論或討論的規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戰國時期的齊國。當時,齊國的國君齊襄公非常注重國家的治理和政策的制定,他經常召集賢士和智者進行討論和辯論。為了規范這些討論和辯論的方式,齊襄公制定了一套辯論的規則和程序,稱之為“議體”。這個“議體”成為了齊國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一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議體是一個名詞性的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會議上,大家都遵守著嚴格的議體,互相尊重地進行討論。
2. 辯論賽上,選手們緊緊圍繞著議體展開激烈的辯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身處在一個大家庭的餐桌上,每個人都在討論、辯論不同的議題,而你作為一個旁觀者,觀察著他們的討論和辯論方式,這樣可以幫助記憶“議體”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討論、辯論相關的成語,例如“辯證”、“論戰”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們班上進行了一場有關環保的議體,大家都積極參與,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
2. 初中生(13-15歲):在歷史課上,老師組織了一場有關文化傳承的議體,同學們各抒己見,爭論激烈。
3. 高中生(16-18歲):學校舉辦了一場關于教育改革的議體,我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并與其他同學進行了深入的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