徭役
成語(Idiom):徭役
發音(Pronunciation):yáo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古代統治者對農民進行的苛捐雜稅和強制勞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徭役是指古代中國統治者對農民進行的一種苛捐雜稅和強制勞役制度。農民被迫支付高額的稅收并強制參與各種勞役工作,給他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負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描述某個人或團體對他人施加過度壓力或剝削的情況。也可以用于諷刺現代社會中某些機構或組織對人民的剝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徭役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小宛》中,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制度。在古代社會中,統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對農民進行徭役,使他們承擔沉重的負擔。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徭役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徭”表示苛捐雜稅,第二個字“役”表示強制勞役。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家工廠對員工的加班要求過于苛刻,簡直是現代版的徭役。
2. 這個國家的貧困農民長期承受著政府的徭役,生活十分艱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徭役這個詞拆分成兩個部分進行記憶。徭可以聯想到“捉襟見肘”,表示困境;役可以聯想到“勞役”,表示強制勞動。通過聯想記憶,可以更容易記住徭役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農民生活和統治者的政策,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徭役成語的含義和背后的歷史背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爸爸每天工作到很晚,像是被公司給徭役了一樣。
2. 初中生:歷史課上學到,古代的農民被徭役得非常辛苦。
3. 高中生:現代社會中,一些企業對員工進行徭役式的加班,嚴重侵犯了勞動者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