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鈍
成語(Idiom):怯鈍
發音(Pronunciation):qiè dù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膽小且遲鈍,不敢冒險或行動遲緩的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怯鈍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怯意為膽小、畏縮,鈍意為遲鈍、不靈敏。怯鈍形容一個人性格膽小而且思維遲緩,缺乏勇氣與果斷,容易被困難或挫折所嚇倒,不敢冒險或行動遲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怯鈍一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性格或智力表現。可以用于描述一個人在面對挑戰時膽怯退縮,或者在思考問題時反應遲鈍的情況。該成語也可以用來批評一個人缺乏決斷力和行動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怯鈍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莊子·養生主》。故事中,莊子講述了一個關于一只烏鴉的寓言。烏鴉在飛行時被風吹到了一塊石頭上,它害怕自己無法再飛起來,因此不敢再試一次。莊子用這個寓言來比喻人們在面對困難或挫折時,容易因為怯懦而不敢嘗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怯鈍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形容詞構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聰明,但是在面對困難時總是表現得很怯鈍。
2. 這個學生很怯鈍,思考問題總是慢半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怯鈍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膽小而遲鈍的形象,比如一個人躲在角落里不敢出來,同時思考問題時反應遲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怯鈍相關的成語和詞語,比如“怯場”、“膽小鬼”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很怯鈍,總是不敢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
2. 初中生:我覺得我在英語口語上很怯鈍,不敢和外國人交流。
3. 高中生:他雖然成績很好,但是在領導能力方面卻顯得有些怯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