犂鶘
成語(Idiom):犂鶘(lí hú)
發(fā)音(Pronunciation):lí 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才能高超,能力出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犂鶘,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能夠耕田、捕魚、狩獵等,非常聰明能干。用來形容人才能高超,能力出眾。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或者某種技能的高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犂鶘的故事源于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犂鶘是一種神奇的鳥類,被認為擁有很高的智慧和能力,能夠幫助人們完成各種困難的任務。因此,人們將犂鶘作為一個象征才能高超的形象,形成了成語“犂鶘”。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第一個字為“犂”,第二個字為“鶘”。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音樂方面的才華真是犂鶘一般,無人能及。
2. 這位年輕的畫家畫技高超,真可謂是犂鶘之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lián)想犂鶘的形象,想象它的聰明才智和高超能力,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犂鶘相關的文化知識,如犂鶘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描繪,以及與犂鶘有關的傳說故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的數(shù)學成績犂鶘一般,經(jīng)常拿滿分。
2. 初中生(13-15歲):這位小說家的文筆犂鶘,他的作品深受讀者喜愛。
3. 高中生(16-18歲):他在科學研究方面的才能犂鶘一般,已經(jīng)發(fā)表了多篇重要論文。
4. 大學生及以上:這位企業(yè)家的商業(yè)頭腦犂鶘之才,創(chuàng)辦了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