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罌
成語(Idiom):糧罌(liáng yīng)
發音(Pronunciation):liáng y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糧食儲藏的容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糧罌是古代用來儲藏糧食的容器,一般是用竹子或木材制成的。糧罌的形狀通常是長方形,有一個可供取糧的小口,以及一個可供裝糧的大口。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儲藏糧食的能力或儲備的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儲備能力強或儲備量多。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組織或國家的糧食儲備豐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糧罌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記載了齊國宰相晏嬰的故事。當時,晏嬰在齊國任職,他提議國家建立糧食儲備,以備戰時使用。他用竹子制作了一個糧罌,裝滿了糧食,供國家儲備。因為這個舉措得到了國王的贊賞,所以后來人們就用“糧罌”來形容一個人的儲備能力或儲備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像 + 糧罌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儲備能力就像糧罌一樣,無論什么時候都能夠提供足夠的食物。
2. 這個國家的糧食儲備就像一個巨大的糧罌,足夠支撐整個國家的需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的方式記憶這個成語。你可以想象一個巨大的糧罌,里面裝滿了各種各樣的糧食,表示一個人儲備能力強或儲備量多。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有關中國古代儲備糧食的制度和方法,以及中國古代的農業發展和糧食文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媽媽就像糧罌一樣,總是為我們準備好各種各樣的食物。
2. 初中生:這個國家的糧食儲備就像一個巨大的糧罌,能夠應對任何突發情況。
3. 高中生:他的儲備能力就像糧罌一樣,無論遇到什么困難,總能夠拿出足夠的資源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