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訟
成語(Idiom):滯訴
發音(Pronunciation):zhì sò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訴訟案件長時間不能解決或進展緩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滯訴是由“滯”和“訴”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滯指停滯、緩慢,訴指訴訟、訴狀。滯訴形容訴訟案件長時間不能解決或進展緩慢,雙方爭執不下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滯訴常用于描述法律糾紛或訴訟案件長時間未能解決的情況。可以用于法律、社會等相關領域的討論和寫作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滯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在古代,訴訟案件往往需要經歷漫長的審理過程,有時甚至需要幾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得到解決。因此,人們用“滯訴”來形容這種緩慢的司法程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滯訴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聲成語,其中“滯”是第三聲,而“訴”是第四聲。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案件已經滯訴多年,雙方仍未達成一致。
2. 由于滯訴,許多糾紛無法及時解決,給當事人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3. 法院將采取措施加快滯訴案件的審理進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滿是泥潭的法庭,案件被拖延了很久,無法前進,從而形成了“滯訴”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法律詞匯和成語,了解更多與法律和司法體系相關的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這個案件已經滯訴很久了,讓人很焦急。
2. 初中生(13-15歲):滯訴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需要改革法律程序來加速解決糾紛。
3. 高中生(16-18歲):滯訴會給當事人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需要加強司法改革來提高效率。
4. 大學生(19歲以上):滯訴是司法體系中的一大難題,需要通過改革來提高司法效率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