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兵不接刃
發音(Pronunciation):bīng bù jiē rè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敵人的兵力強大,使人無法與之正面交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兵,指軍隊;接,指交戰;刃,指刀劍。兵不接刃形容敵人的兵力強大,使人無法與之正面交戰,只能采取回避、躲避的策略。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處于劣勢的一方無法與強大的對手直接對抗的情況,比喻遇到強大的對手時應該選擇回避或采取其他策略。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哀公十一年》中有“齊人將伐我,呂、郤率師以救我,未見而齊人罷兵。公曰:‘兵不接刃,吾何救哉?’”的記載。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前481年,當時齊國準備進攻魯國,呂、郤兩位大夫率領部隊前來救援魯國,但齊軍在未與救援軍隊交戰之前就撤退了。魯國公子曰:“兵不接刃,吾何救哉?”意思是說如果敵人不與我們正面交戰,我們該如何救援呢?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不+動詞+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面對強大的對手時,我們要學會靈活變通,兵不接刃。
2. 這個項目的競爭對手實力雄厚,我們應該尋找其他的發展策略,兵不接刃。
3. 面對對手的挑釁,我們要保持冷靜,兵不接刃,等待時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一個戰士手持刀劍,但敵人兵力強大,戰士無法與之正面交戰,只能躲避。可以通過想象這個場景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敵不可縱,友不可信”、“退避三舍”等,以豐富自己的成語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打游戲時遇到了一個很厲害的對手,我只能選擇躲避他的攻擊,兵不接刃。
2. 初中生:面對考試中的難題,我覺得自己無法解決,只能選擇放棄,兵不接刃。
3. 高中生:在面對學業和社交的雙重壓力時,我覺得自己無法應付,只能選擇逃避,兵不接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