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制
基本解釋
(1). 唐 宋 時稱由翰林學士所掌的皇帝詔令為“內制”。 唐 初,中書省設中書舍人,負責起草詔命,無內外制之分。至 玄宗 開元 二十六年,始置翰林學士,掌內制;中書舍人只掌外制。 唐 朱慶馀 《上翰林蔣防舍人》詩:“清重可過知內制,從前禮絶外庭人?!?宋 趙彥衛 《云麓漫鈔》卷五:“至 唐 置翰林學士,以文章侍從,而本朝因之。翰林學士司麻制批答等為內制,中書舍人六員分房行詞為外制云?!?清 趙翼 《寄芷堂》詩之一:“視草久高 唐 內制,論文恰到 漢 《西京》。”
(2).翰林學士的別稱。 宋 趙昇 《朝野類要·稱謂》:“翰林學士官謂之內制,掌王言、大制誥、詔令、赦文之類?!?/p>
內制(nèi zhì)
發音(Pronunciation):nèi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內部自行制定的規章制度或管理辦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內制是由內部自行制定的規章制度或管理辦法。它強調組織或個人在內部自我約束,自律,不依賴外部力量來管理或控制。內制在組織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夠維護組織的秩序和穩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內制一詞常用于組織管理和個人自律方面的討論中,特別是強調內部自我約束和自律的情境。它可以用來描述一個組織或個人在沒有外部監督的情況下,能夠自覺遵守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內制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中。在春秋時期的魯國,國君為了加強國家的管理,下令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不僅適用于國家管理,也適用于個人行為。這種自我管理的方式被稱為“內制”。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內制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固定的詞序,通常放在句子的中間或結尾。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家公司注重內制,員工們都很自覺地遵守規章制度。
2. 他在學習上很有內制,每天都會按時完成任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內制”與“自我約束”、“自律”等概念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梢韵胂笠粋€人在內心深處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和管理自己的行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詞語,如“自律”、“規章制度”、“組織管理”等,來加深對內制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每天都要按時上課,這是我們學校的內制。
2. 初中生:為了提高學習效果,我制定了一個學習計劃,每天都按照計劃來學習,這是我的內制。
3. 高中生:學校對學生的行為有明確的規定,我們要遵守這些規定,這是學校的內制。
4. 大學生:大學生活需要自覺管理,我們要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這是我們的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