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驩券
基本解釋
見“ 馮驩折券 ”。
成語(Idiom):馮驩券
發音(Pronunciation):fēng hàn qu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人誣告或詆毀,冤枉無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馮驩券的“馮”是姓氏,“驩”是冤屈,“券”是指信函或文書。成語的意思是指在文書上被人冤枉誣告,遭受污名和冤屈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被人誣告或詆毀,遭受冤屈的情況。可以用來表達對冤枉和不公正對待的憤怒和不滿。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馮驩是唐朝時期的一個官員,他因為擔任重要職務而備受忌憚。有人惡意誣告他參與了叛亂活動,于是他被貶謫到邊遠地區。馮驩為了洗刷清白,寫了一封詳細說明自己清白的信函,希望能夠讓皇帝知道自己的冤屈。然而,信函卻被敵人截獲并篡改了內容,導致馮驩更加冤枉。這個故事成為了馮驩券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馮驩券是一個四個字的成語,由兩個姓氏“馮”、“驩”和一個名詞“券”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被冤枉成了嫌疑犯,真是馮驩券一張。
2. 這個案件中,他被冤枉得非常慘,簡直就是馮驩券的典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馮驩券”與“冤枉”聯系起來,通過想象被冤枉的情景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冤枉、冤屈相關的成語,如“冤家路窄”、“冤有頭債有主”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被小紅冤枉了,大家都知道他是馮驩券。
2. 小學生:老師誤會了我,我覺得自己像個馮驩券。
3. 初中生:他被同學誣陷,真是馮驩券一張。
4. 高中生:他被冤枉入獄,成了一個馮驩券的代表。
5. 大學生:面對冤屈,不要成為馮驩券,要勇敢維護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