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烽
基本解釋
(1922- )作家。山西孝義人。1938年參加抗日游擊隊并加入中國共產黨。后曾任晉綏出版社總編輯、山西省文聯主席、中國作協山西分會主席。著有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與西戎合作),短篇小說集《我的第一個上級》,電影劇本《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及《劉胡蘭傳》等。
成語(Idiom):馬烽
發音(Pronunciation):mǎ f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戰爭爆發的信號或戰爭的開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馬烽”源自古代戰爭時期,是指軍隊在戰爭開始前點燃的烽火。烽火是一種用來傳遞信息的信號,點燃烽火意味著戰爭的正式開始。因此,“馬烽”成語引申為戰爭開始的信號或戰爭的開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戰爭開始的情景,也可用于比喻事情發展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因為與楚國發生了戰爭,他派出了大量的偵察兵,進行了詳細的偵查工作。當他得知敵軍即將進攻時,他點燃了烽火,向國王報告敵軍的動向。國王得知后,立即采取了相應的戰略,成功地抵御了敵軍的進攻。從此,點燃烽火成為了戰爭開始的信號,也就有了成語“馬烽”。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場戰爭的開始,就像一聲驚天的馬烽,將整個國家推入了深淵。
2. 面對敵軍的進攻,我們必須迅速點燃馬烽,做好充分準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馬烽”與戰爭的開始聯系起來,想象點燃烽火的場景,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戰爭和軍事戰略的知識,以加深對“馬烽”成語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我今天學到了一個新成語“馬烽”,它是用來形容戰爭開始的信號的。
2. 初中生:在歷史課上,我們學到了成語“馬烽”,它意味著戰爭的開始。
3. 高中生:在文學課上,老師講解了成語“馬烽”的意義和起源,我覺得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