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碣
成語(Idiom):殘碣(cán jié)
發(fā)音(Pronunciation):cán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破壞或殘缺不全的碑石,比喻殘存下來的遺跡或殘缺的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殘碣一詞源自《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凡百歲,其盛衰皆有時也。盛猶將至,衰猶將歸,而況殘碣之將傾邪?”意思是說,任何事物都有興盛和衰敗的時候,即使是殘缺不全的碑石,也注定會倒塌。后來,人們將殘缺不全的碑石比喻為殘碣,表示殘存下來的遺跡或殘缺的事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殘存下來的物品、事物或遺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故事起源于《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這是一部記載春秋時期歷史的著作。故事中的殘碣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事物興盛和衰敗的過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座古城的殘碣仍然保存完好,讓人感受到歷史的滄桑。
2. 在大火中,只有一座殘碣幸存下來,成為了這座城市的象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殘碣”與“殘破的石碑”形象聯(lián)想,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遺跡、歷史相關的成語,如“石破天驚”、“千古一帝”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博物館看到了一塊殘碣,上面寫著古代的文字。
2. 初中生:這個古鎮(zhèn)保存著許多殘碣,讓我們了解到了古代的歷史。
3. 高中生:這座城市的殘碣見證了它的興盛和衰敗,讓人深思人生的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