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輔
基本解釋
(1).官名。相傳古代天子身邊的四個輔佐。《書·洛誥》有“四輔”之稱。《益稷》有四鄰,《史記·夏本紀》作“四輔”。至《尚書大傳》、 賈誼 《新書》始有疑、承、輔、弼(《新書》作道、弼、輔、承)為“四輔”之說,皆出于 秦 漢 間人的依托。至 王莽 托古改制,置四輔以配三公,又為其子置師疑、傅承、阿輔、保拂(弼)之官。 明太祖 曾置春、夏、秋、冬官,也叫“四輔”。參閱 清 全祖望 《經(jīng)史問答·三禮問目答全藻問》。
(2).國都附近的州郡。 唐 開元 中以近畿之州為四輔,即 同 、 華 、 岐 、 蒲 四州。見 宋 王應麟 《小學紺珠·地理類·四輔》。 宋 崇寧 間所置四輔郡,以 潁昌府 為南輔, 襄邑縣 為東輔, 鄭州 為西輔, 澶州 為北輔。見《宋史·徽宗紀二》。
(3).星名。指房宿四星。《史記·天官書》:“犯四輔,輔臣誅。” 司馬貞 索隱:“四輔,房四星也。房以輔心,故曰四輔。”
(4).星名。指東蕃四星。《晉書·天文志上》:“東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東太陽門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華東門也;第三星曰次將,其北,東太陰門也;第四星曰上將:亦曰四輔也。”
(5).星名。指極星旁的四星,亦稱四弼。《宋史·天文志二》:“四輔四星,又名四弼,在極星側(cè),是曰帝之四鄰,所以輔佐北極,而出度授政也。去極星各四度。”
成語(Idiom):四輔
發(fā)音(Pronunciation):sì f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幫助和輔助國家治理的四個重要方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四輔是指四個輔助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包括賢輔、良輔、忠輔和智輔。賢輔指的是賢明的輔佐者,良輔指的是善良正直的輔佐者,忠輔指的是忠誠的輔佐者,智輔指的是聰明智慧的輔佐者。四輔合作,可以助國家治理更加順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討論國家治理、領導團隊合作等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記載了戰(zhàn)國時期平原君虞卿輔佐齊國的故事。虞卿被稱為“四輔之輔”,因為他在治理國家方面具備賢明、善良、忠誠和智慧等多方面的優(yōu)秀品質(zhì)。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輔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被譽為國家的四輔之一,為國家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2. 領導團隊中,需要有賢輔、良輔、忠輔和智輔的人才,才能推動工作的順利進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四個輔助國家治理的方面進行記憶,例如使用首字母縮寫:XF、LF、ZF、ZF,代表賢輔、良輔、忠輔、智輔。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輔佐者、治國理政的思想,以及其他與國家治理相關的成語和故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老師是我們學校的四輔之一,幫助我們學習知識。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班級的班長是個很好的四輔,經(jīng)常幫助同學解決問題。
3. 高中生(16-18歲):未來的領導者需要具備賢輔、良輔、忠輔和智輔的品質(zhì),才能輔佐國家治理。
4. 大學生(19歲及以上):學習歷史和政治,了解古代賢臣良相的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四輔的含義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