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喪
成語(Idiom):職喪
發音(Pronunciation):zhí s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失去職位或官位,喪失官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官員因犯錯、失職、被罷免等原因而失去職位或官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描述官員因失職而被罷免、喪失官職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四年》記載了一個關于職喪的故事。公元前607年,齊國大夫晏嬰擔任了齊國的宰相,但他在執政期間荒淫無道,不顧百姓的疾苦,最終被罷免官職。這個故事成為了“職喪”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由“職”和“喪”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貪污受賄被判刑,職喪之后再也沒有機會擔任公職。
2. 這位官員在處理問題上失職,最終被迫職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官員因為犯錯而失去職位的情景,將“職喪”與這個形象聯系起來,有助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 可以學習其他與官員失職相關的成語,如“官逼民反”、“貪官污吏”等。
- 可以了解中國古代的官職制度,以及官員的責任和義務。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 幼兒園學生:老師說,不聽話的小明會職喪。
- 小學生:我希望將來當一名好老師,不要因為失職而被職喪。
- 初中生:政府要加強監督,防止官員因失職而職喪。
- 高中生:官員應當履行自己的職責,避免職喪的發生。
- 大學生:在職場上,如果不能勝任工作,可能會職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