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靽
基本解釋
見“ 馬絆 ”。
成語(Idiom):馬靽
發音(Pronunciation):mǎ jiá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人做事不認真、不負責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馬靽是由“馬”和“靽”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在古代,馬靽是用來系在馬鞍上的皮帶,用來穩定馬鞍和防止馬鞍滑動。比喻一個人在做事情時不認真負責,像馬靽一樣沒有實際效果,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馬靽一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工作中不負責任、敷衍了事、不盡職守,或者形容一個人做事不認真、不用心。可以用來批評不負責任的人或者警示自己要認真對待工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東坡志林》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一部筆記集,其中記載了一個與馬靽相關的故事。相傳,有一次蘇軾去拜訪朋友,路過一家馬店時,看到店主正在修理馬靽。蘇軾好奇地問店主:“你修理馬靽,為什么不用更結實的材料呢?”店主回答說:“修理馬靽只是給馬鞍增加一個裝飾,沒有實際作用。”蘇軾聽后深思,將這個故事寫進了《東坡志林》。后來,人們就用“馬靽”來比喻做事不認真、不負責任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成分是“馬靽”,沒有其他修飾成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總是馬靽一樣,從不認真對待。
2. 這個項目的進展一直很慢,主要是因為有些人馬靽,沒有按時完成任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馬靽”這個成語與馬鞍上的皮帶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在馬鞍上系著一個松松垮垮的馬靽,形象地表示這個人在工作中不認真、不負責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責任、認真等相關的成語,例如“草木皆兵”、“不見棺材不掉淚”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總是馬靽一樣,作業從來不認真完成。
2. 初中生:他在班級的活動中總是馬靽,不肯主動參與。
3. 高中生:這次考試他又馬靽了,沒有復習,結果成績很差。
4. 大學生:他在團隊項目中馬靽一樣,沒有完成自己應該負責的部分。
5. 成年人:這個員工一直馬靽,不負責任,公司決定解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