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吏
成語(Idiom):論吏 (lùn lì)
發音(Pronunciation):lùn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討論官吏的品行、作風和能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論吏是由中國古代文人所創造的一個成語,它是由“論”和“吏”兩個字組成。論指討論、評判,吏指官吏、公務員。這個成語主要用來形容人們討論官員的品行、作風和能力等問題。它強調了官員應該具備廉潔奉公、勤政為民的品質,同時也提醒人們要關注官員的表現,對其進行評判和監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論吏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正式場合或者公共討論中,特別是在談論官員的品行和作風時。它可以用來指責官員的貪污腐敗、懶政怠政等不良行為,也可以用來表揚官員的廉潔奉公、勤政為民等優秀品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論吏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十四年》這篇古代文獻中。故事講述了當時的一個官員周子騫因為自己的清廉正直而被人們所稱贊。他的品行和作風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成為了一個正直廉潔的楷模。因此,人們開始用“論吏”來表達對官員品行和作風的評判。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論吏是一個由兩個單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論”是動詞,表示討論、評判的意思;“吏”是名詞,表示官吏、公務員。這個成語的結構簡單明了,易于理解和運用。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應該經常論吏,對官員的表現進行評判和監督。
2. 這位官員的品行作風讓人很失望,確實需要大家來論吏一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論吏這個成語:
1. 將“論吏”分解為兩個部分:論和吏。
2. 論可以理解為討論、評判的意思,吏可以理解為官員、公務員。
3. 可以想象一個人在公共場合討論官員的品行和作風,然后用“論吏”來表示這種行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官員制度和官吏文化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了解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培養和管理制度,以及官員的職責和責任等方面的內容。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一個品行端正的吏員。
2. 初中生:我們班主任是一個勤政為民的好吏,同學們都很喜歡他。
3. 高中生:在社會科學課上,我們經常討論官員的作風和能力,老師鼓勵我們要勇于論吏。
4. 大學生:在大學里,我們學習政治學的課程,會深入研究官員的職責和道德要求,從而更好地論吏。
5. 成年人:作為公民,我們應該關注官員的表現,通過論吏來推動社會的進步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