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頦
基本解釋
下巴,或稱下巴頦兒。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解頤》:“至今俗諺以人喜過甚者云兜不上下頦。”《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一回:“只見一個人,生得一張狹長青灰色的臉兒,濃濃的眉毛,一雙摳了進去的大眼睛,下頦上生成的掛臉鬍子,卻不曾留。” 聞捷 《海燕》:“下頦有子彈穿過的傷痕,右嘴角因而微微下垂。”
成語(Idiom):下頦(xià kē)
發音(Pronunciation):xià k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下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臉部下方的部位,也稱為下巴。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人的相貌特征或進行面部解剖學的描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下頦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部》中,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字典之一。它在古代文獻中的使用頻率較低,主要用于指代人的下巴部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下頦是一個單個的詞語,沒有特定的成語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下頦尖尖的,顯得很有力量。
2. 她的下頦有一顆痣,很有特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觸摸自己的下巴來幫助記憶這個詞語。同時,可以將下頦與下巴的發音相連,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與面部特征相關的其他詞語,如眼睛、鼻子等。同時,也可以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字典的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下頦很尖,看起來像狼一樣。
2. 初中生:她的下頦很圓,看起來很可愛。
3. 高中生:他的下頦線條很深,顯得很有氣質。
4. 大學生:她的下頦有一顆痣,給她的臉增添了一點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