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箱
基本解釋
◎ 巾箱 jīnxiāng
[a fold for keeping napkins or kerchiefs] 古時裝頭巾或書卷等的小箱子
詳細解釋
(1).古時放置頭巾的小箱子,后亦用以存放書卷、文件等物品。《太平御覽》卷七一一引《漢武內傳》:“ 武帝 見 西王母 巾箱中有一卷書。” 晉 葛洪 《<西京雜記>序》:“后 洪 家遭火,書籍都盡,此兩卷在 洪 巾箱中,常以自隨,故得猶在。”《南史·范云傳》:“﹝ 江祏 ﹞求 云 女婚姻,酒酣,巾箱中取剪刀與 云 曰:‘且以為娉。’”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一》:“廳之陳設頗極精異,巾箱、妝奩、冠蓋、首飾之盛,非人間之物。” 清 趙翼 《李郎曲》:“捆載巾箱過嶺來,昔是玉人今玉客。”自注:“時販玉玩至 粵 。”
(2).見“ 巾箱本 ”。
(3).指學問著述。 宋 陸游 《冬夜讀書》詩:“小兒可付巾箱業,未用逢人嘆不遇。” 清 趙翼 《王樓村先生十三本梅花書屋圖為其曾孫少林賦》詩:“君家故事吾能説,文采風流自古昔。巾箱家學七葉中,人人有集光史冊。”
成語(Idiom):巾箱
發音(Pronunciation):jīn xi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行李箱或行囊,比喻旅行、遷徙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巾箱是指古代人們出門旅行或搬遷時所用的行李箱或行囊。這個成語的含義是比喻人們離開原地,遷徙到新地方,或者進行長途旅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于描述人們離開原地,遷徙到新地方,或者進行長途旅行的情景。也可以用來比喻人們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中的轉變和遷徙。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巾箱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周處的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妻子,將她藏在了巾箱里,然后帶著巾箱逃離了敵人的追捕。這個故事成為了巾箱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巾箱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巾”指的是手帕,表示小巧;“箱”指的是行李箱或行囊。兩個詞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新的詞語,表示行李箱或行囊。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春節將至,人們紛紛打包巾箱,準備回家過年。
2. 她背著巾箱,離開家鄉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3. 這次出差,我只帶了一個小巾箱,盡量減少行李的負擔。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巾箱”這個成語與旅行、遷徙等相關的場景聯系起來。想象自己背著巾箱離開家鄉,遷徙到一個新的地方,或者想象自己打包巾箱準備出門旅行。通過與實際場景的聯系,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旅行、遷徙相關的成語,如“離鄉背井”、“拔腿而逃”等。了解更多與巾箱成語相關的故事和典故,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背著巾箱去了一個新的城市,參加了一次比賽。
2. 初中生:他收拾好巾箱,準備離開家鄉去讀高中。
3. 高中生:畢業后,我打算背著巾箱去國外留學。
4. 大學生:暑假我計劃背著巾箱去旅行,放松一下自己。
5. 成年人:我工作調動了,需要背著巾箱搬到另一個城市。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巾箱”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