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huǒ lóng fǔ fú ㄏㄨㄛˇ ㄌㄨㄙˊ ㄈㄨˇ ㄈㄨˊ火龍黼黻(火龍黼黻)
《左傳·桓公二年》:“火龍黼黻,昭其文也。”原指火形和龍形的文彩,后用以比喻作文只知雕章琢句,猶如補綴百家之衣。 宋 陸游 《次韻和楊伯子主簿見贈》:“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龍黼黻世不知。” 宋 陸游 《楊夢錫<集句杜詩>序》:“ 夢錫 之意,非為集句設也,本以成其詩耳。不然,火龍黼黻手,豈補綴百家衣者耶!”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火龍黼黻
成語(Idiom):火龍黼黻
發音(Pronunciation):huǒ lóng fú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氣勢磅礴,威風凜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火龍黼黻是一個四字成語,由“火龍”和“黼黻”組成。火龍指的是熊熊燃燒的火焰,象征著威武雄壯;黼黻指的是古代貴族的禮服,象征著莊重華麗。火龍黼黻形容氣勢磅礴,威風凜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火龍黼黻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氣勢雄偉,威風凜凜。可以用來形容國家盛世的景象、英雄人物的氣概、莊嚴的場合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火龍黼黻最早出現在《左傳》中,記載了齊國大夫鮑叔牙為齊桓公設計了一套有關禮儀的服飾。鮑叔牙精心設計的服飾,使齊桓公出巡時氣勢磅礴,威風凜凜,形容得宛如火龍黼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火龍黼黻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兩個名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身穿火龍黼黻的禮服,莊重而威嚴。
2. 這幅畫的氣勢火龍黼黻,讓人贊嘆不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火龍”和“黼黻”形象地聯想起來。火龍可以想象成熊熊燃燒的火焰,黼黻可以想象成華麗的貴族服飾。通過聯想這兩個形象,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左傳》中的鮑叔牙和齊桓公的故事,以及古代貴族的禮儀和服飾文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看過一部電影,里面有一場戰斗,英雄們穿著火龍黼黻的盔甲,非常帥氣。
2. 初中生:這個演講比賽上,他的演講內容火龍黼黻,吸引了全場觀眾的注意力。
3. 高中生:他的領導風格火龍黼黻,讓我們對他非常敬佩。
4. 大學生:這部電影的特效火龍黼黻,給觀眾帶來了震撼的視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