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察
基本解釋
[釋義]
(1) (動)在群眾活動中維持秩序。
(2) (名)在群眾活動中維持秩序的人。
[構成]
偏正式:糾〔察
[例句]
擔任糾察。(作賓語)
英文翻譯
1.(維持秩序) maintain order at a public gathering
2.(維持秩序者) picket
詳細解釋
◎ 糾察 jiūchá
[maintain order at a public gathering] 維持公共治安;在公眾活動中維持秩序
◎ 糾察 jiūchá
[picket] 維持公共治安的人
亦作“糺察”。1.舉發督察。《后漢書·竇憲傳》:“昔 永平 中,常令 陰黨 、 陰博 、 鄧疊 三人更相糾察,故諸豪戚莫敢犯法者。”《后漢書·清河孝王慶傳》:“臣愚唯知言從事聽,不甚有所糺察。” 宋 范仲淹 《上執政書》:“如得其人,糺察四方,絶斯民之寃,協先帝之志,豈無益乎!” 元 王子一 《誤入桃源》第一折:“奉上帝勅命,遣臨下界,糾察人間善惡。”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采薇翁》:“ 劉 喜之,於是糾察卒伍,有掠取婦女財物者,梟以示眾。”
(2).在群眾活動中維持秩序。亦指維持秩序的人。 楊朔 《昨日的臨汾》:“因著混亂的狀態,漢奸不曾捉住,一位糾察隊員卻被槍殺了。”
糾察(jiū chá)
發音:jiū chá
基本含義:糾正和檢查
詳細解釋:糾察是由“糾”和“察”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糾指糾正、糾纏,察指觀察、檢查。糾察一詞表示對錯誤行為進行糾正和檢查。
使用場景:糾察一詞常用于形容對違規行為進行糾正和檢查。例如,在學校中,老師對學生的違紀行為進行糾察;在軍隊中,軍官對士兵的訓練情況進行糾察。
故事起源:糾察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官場。在古代,官員們常常會互相監督和檢查,以確保政府的正常運轉。這種相互監督和檢查的行為被稱為糾察。
成語結構:糾察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
1. 老師對學生的作業進行糾察,以確保學生的學習質量。
2. 公司經理對員工的工作表現進行糾察,以提高工作效率。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將“糾察”拆分為兩個字來記憶。糾察中的“糾”字可以與糾正相聯想,而“察”字可以與觀察相聯想。這樣,我們可以通過將糾察與糾正和觀察聯系在一起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你還可以學習其他與糾察相關的成語,如糾纏不清、糾偏執法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糾察了我的作業,告訴我哪里寫錯了。
2. 初中生:學校糾察了學生的違紀行為,嚴肅處理了那些不守規矩的學生。
3. 高中生:老師糾察了我們的考試卷子,指出了我們的錯誤和不足之處。
4. 大學生:教授在論文中糾察了我們的論證過程,幫助我們改進了論文的質量。
這樣,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階段和情境來靈活運用這個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