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等
基本解釋
(1).九個等級。《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均之灋,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 鄭玄 注:“九等,騂剛、赤緹之屬;征,稅也。”《漢書·古今人表序》:“因茲以列九等之序,究極經傳,繼世相次,總備古今之略要云。” 宋 王應麟 《小學紺珠·人倫·九等》:“九等: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
(2).九種類別。《逸周書·本典》:“士有九等,皆得其宜,曰材多。” 朱右曾 校釋:“九等:忠、信、敬、剛、柔、和、貞、固、順。”
成語(Idiom):九等(jiǔ děng)
發音(Pronunciation):jiǔ dě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九等指的是按照等級劃分的九個級別,用來形容人們的地位、能力或品質的差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九等成語源于《孟子·公孫丑上》:“九人者,有一人焉,而以己為九人之師。”意思是有一人自以為勝過其他九人。這個成語形容自負、傲慢或自高自大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九等常用于形容那些自以為了不起而實際上并不出眾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學作品中使用,用來批評人們的虛榮和自負。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九等的故事起源于孟子的一則寓言故事。公孫丑在孟子的故事中自稱勝過其他九人,以顯示自己的才華和能力。然而,孟子通過這個故事告誡人們不要自高自大,要保持謙遜和實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九等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自稱九等,但實際上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
2. 別太自負了,你也只是九等中的一員而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九等”與自負、自高自大的形象聯系起來,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人的品質、能力相關的成語,例如“一等一”、“十全十美”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總是自稱九等,但我們覺得他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
2. 初中生:別太自負了,你也只是九等中的一員而已。
3. 高中生:九等的人往往會因為自負而被他人看不起。
4. 大學生:九等的態度往往會讓人不愿意與之交往。
5. 成年人:我不喜歡那種自以為了不起的人,他們總是自稱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