錮黨
成語(Idiom):錮黨
發音(Pronunciation):gù d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統治者限制人民的言論自由,壓制異見,造成黨派的封閉和僵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錮黨一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指當權者限制人民的言論自由,封閉黨派,壓制異見,使黨派失去活力和創新能力。這種封閉和僵化的政治環境往往導致社會的不穩定和發展的停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常用于描述某個政權或組織對于異議聲音的壓制和限制,以及由此造成的負面影響。它可以用來批評某個政權或組織的專制、僵化和不民主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錮黨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楊慎的《世說新語·文學》一文中,描述了當時的政治環境。在明代,由于朝廷對于異議聲音的限制和打壓,導致社會上的黨派活動被封閉和壓制,使得政治局勢進一步惡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錮黨是由“錮”和“黨”兩個字組成的,其中“錮”是動詞,表示限制、封閉,而“黨”則指代政黨或黨派。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的統治者一直錮黨,不允許人民發表異議。
2. 這個組織內部的權力集中,錮黨現象嚴重,導致創新能力不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被鎖住的黨派,無法自由發展和創新。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變遷,以及現代社會對于言論自由和政治參與的重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不應該錮黨,應該鼓勵我們發表自己的想法。
2. 初中生:政府應該保護人民的言論自由,不應該錮黨。
3. 高中生:歷史上有很多國家因為錮黨而導致社會動蕩。
4. 大學生:在現代社會,言論自由是一個民主社會的基本要求,不應該存在錮黨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