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詆
成語(Idiom):排詆(pái dí)
發音(Pronunciation):pái d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排斥、詆毀、誹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對他人進行詆毀、誹謗,排斥別人的言行或觀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某人無端指責他人,進行惡意中傷或誹謗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有一則故事:公元前319年,齊國有一位賢臣虞卿,他為人正直,深得齊國國君的信任。但是,有一天,虞卿因為勸諫國君而遭到排斥和誹謗,最終被貶為平民。虞卿的遭遇啟示人們,要警惕那些進行詆毀和排斥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常排詆別人,所以沒人愿意和他交朋友。
2. 這個媒體機構經常排詆政府,捏造事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排詆”拆分為“排”和“詆”,“排”可以聯想為排斥,而“詆”可以聯想為詆毀,通過這樣的聯想記憶,可以更好地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成語,如“擠兌”、“誣蔑”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他們排詆了我,說我不會做作業。
2. 初中生(14歲):班里的同學經常排詆那個新轉來的同學。
3. 高中生(17歲):在網絡上,有些人經常排詆他人,造謠傳謠。
4. 大學生(20歲):他們排詆了我的論文,說我抄襲了別人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