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録
成語(Idiom):雜錄(zá lù)
發音(Pronunciation):zá l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雜錄是指把各種雜亂的事物收集起來,整理成一本書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雜錄是指將各種不同的資料、記載、故事等雜亂的事物收集起來,整理成一本書的行為。它可以是一本綜合性的書籍,也可以是一篇文章或者一段文字。雜錄通常包含了各種各樣的知識和信息,涉及廣泛的領域,可以是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等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雜錄通常用來描述整理、收集各種不同的資料或事物的行為。可以用于描述一個人整理資料的工作,也可以用于形容一本包含各種不同內容的書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雜錄》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部作品。他在書中收集了各種不同的文章、詩歌、碑銘等,以展示他的學識和才華。這部作品對后世的文學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雜錄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雜”表示各種各樣的事物,第二個字“錄”表示收集、整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喜歡讀雜錄,因為他覺得可以從中學到很多不同的知識。
2. 這本雜錄包含了豐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知識。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雜”字與“錄”字的意義進行聯想,想象自己正在整理各種不同的事物,然后將它們收集歸類成一本書。這樣可以幫助記憶并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韓愈的《雜錄》這部作品,以及其他類似的雜錄作品,了解它們對中國文學發展的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寫雜錄,把我學到的各種知識都整理在一本小書里。
2. 初中生:老師讓我們寫一篇關于夏天的雜錄,我收集了關于夏天的各種資料和故事。
3. 高中生:我正在寫一本關于歷史的雜錄,希望能夠整理出一本有深度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