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獻
基本解釋
(1).古代祭祀時獻酒三次,即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合稱“三獻”。《儀禮·聘禮》:“薦脯醢,三獻。”《后漢書·百官志二》:“光祿勛,卿一人……郊祀之事,掌三獻。” 宋 王禹偁 《南郊大禮》詩之三:“三獻欲終侵曙色,百神齊下散天香。” 明 楊慎 《江祀記》:“肅將天祝,幽贊于神明,舉爟張樂,三獻望燎已,事乃竣。”
(2).三種祭品。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辯證一》:“祭禮有腥、燖、熟三獻。”
(3).三次呈獻。 唐 韓愈 《孟生詩》:“ 卞和 試三獻,期子在秋砧。” 明 何景明 《送石秀才下第還趙州》詩:“ 荊 玉已三獻, 冀 羣當一空。”
成語(Idiom):三獻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xi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為了表達自己的忠誠、敬意或謙遜,而多次獻上自己的貢獻或供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獻是一個古代的成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官方禮儀制度。在古代,臣子或普通民眾要向皇帝獻上貢品或供奉時,常常會進行三次獻上,以表示自己的恭敬和忠誠。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對某個事物或某個人具有非常高的敬意和忠誠,愿意為其付出很多努力和奉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官方禮儀制度。在古代,臣子或普通民眾要向皇帝獻上貢品或供奉時,常常會進行三次獻上。這種做法是為了表達對皇帝的敬意和忠誠,也是一種禮節上的要求。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獻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三”表示次數,表示獻上的次數為三次,“獻”表示獻上貢品或供奉。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他的老師十分敬重,常常把自己的作品三獻給老師。
2. 這位藝術家為了表示對國家的忠誠,曾經三獻了自己最好的作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三獻”與獻上貢品的場景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三次獻上自己的貢獻或供奉給別人的情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的官方禮儀制度和獻上貢品的文化背景,以深入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會三獻我的畫給媽媽,因為她是我最敬愛的人。
2. 初中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三獻我們的努力和成績給老師,以表達我們對老師的敬意。
3. 高中生: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我愿意三獻我的時間和努力,不計較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