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責
成語(Idiom):棄責(qì zé)
發音(Pronunciation):qì z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放棄責任、不承擔責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對本應承擔的責任漠不關心,不負責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對自己應承擔的責任不負責任,不履行職責。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戰國策·魏策八》記載了一個關于棄責的故事。公元前340年,魏國的大夫穰侯因犯罪被貶至南陽。在南陽,穰侯遇到了一個叫公孫軒的人,公孫軒對穰侯說:“南陽的人們不需要一個賢人如你,他們需要一個才子。”穰侯聽后感到非常受傷,于是決定離開南陽。穰侯的朋友勸他留下來,但穰侯卻說:“我本來是要為南陽的人民做點事情,但既然他們不需要我,那我就離開吧。”從此以后,人們用“棄責”來形容對本應承擔的責任漠不關心,不負責任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公司里總是棄責,從來不把工作當回事。
2. 這個政府官員明明知道問題的解決方案,卻選擇了棄責逃避。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棄責”與“棄職”聯想起來,因為兩者都表示放棄某種責任或職責。可以想象一個人在工作崗位上不負責任,然后辭職離開,放棄了自己的職責。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和學習更多與責任相關的成語,比如“推諉”、“推卸責任”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棄責不做作業,因為我覺得太難了。
2. 初中生:老師讓我負責班級的衛生,但我棄責了,因為我覺得太累了。
3. 高中生:政府官員的棄責行為讓人民非常失望,他們應該為自己的決策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