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隱
成語(Idiom):吏隱
發音(Pronunciation):lì yǐ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官員避世隱居,不再參與政治事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吏隱是由“吏”和“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吏”指的是古代官員,特指低級官員,“隱”指的是隱居、避世。吏隱形容官員退隱,不再參與政治事務,追求清閑自在的生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吏隱常用于形容官員退休或辭職后的生活狀態,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退隱,不再參與某個領域的事務。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吏隱的故事起源于《論語·公冶長》。公冶長是孔子的學生,他曾經問孔子:“君子如吏隱者,何以其隱也?”孔子回答說:“君子吏于吏,隱于鄉也。”意思是說君子在擔任官職時要盡心盡責,但也要有退隱于鄉村的心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吏隱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辭去了官職,過起了吏隱的生活。
2. 這位退休官員選擇吏隱,享受寧靜的晚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吏隱的發音“lì yǐn”與“離音”進行聯想,因為吏隱是指官員離開政治舞臺,隱居退休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類似的成語,如“隱士”,“退隱”,以及相關的文化背景和哲學思想。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爺爺退休后,過起了吏隱的生活,每天都在農田里勞作。
2. 初中生:這位官員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選擇了吏隱,追求內心的寧靜。
3. 高中生:有些人認為吏隱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表現,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官員追求人生更高境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