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佞
基本解釋
即四兇。《楚辭·王褒<九懷·株昭>》:“四佞放兮后得 禹 。” 王逸 注:“ 驩 、 共 、 苗 、 鮌 竄四荒也。”《漢書·五行志上》:“故 堯 舜 舉羣賢而命之朝,遠四佞而放諸壄。” 顏師古 注:“四佞,即四兇也。”參見“ 四兇 ”。
成語(Idiom):四佞(sì nìng)
發音(Pronunciation):sì n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邪惡、奸詐、奸佞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四佞是由“四”和“佞”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四”表示數量,意為眾多;“佞”表示奸詐、邪惡。四佞指的是邪惡、奸詐、奸佞的人。該成語常用來形容那些心機深沉、陰險狡詐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四佞一詞通常用于貶義,用來形容人品惡劣、心思陰險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形容一些不誠實、不可信賴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四佞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的《淮陰侯列傳》。淮陰侯劉邦在起義之初,遇到了四個心機深沉、陰險狡詐的人,分別是曹參、周勃、陳平、蕭何。這四人在起義過程中表現出了極高的智謀和政治手腕,但他們的手段卻常常不擇手段,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因此被稱為“四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四”是數詞,表示眾多;“佞”是形容詞,表示邪惡、奸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詭計多端,真是個四佞之徒。
2. 這個人表面上看起來很和善,實際上卻是個四佞之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四”和“佞”相關的其他詞語進行聯想記憶。例如,將“四佞”與“四面楚歌”聯想在一起,因為在歷史故事中,劉邦遭遇四佞的同時也遭遇了四面楚歌的困境。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四佞”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例如“四面楚歌”、“奸詐”、“邪惡”等。同時,也可以了解更多關于劉邦和四佞的歷史故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一個四佞的人,經常欺負我們。
2. 初中生:他的行為陰險狡詐,真是個四佞之徒。
3. 高中生:這個政客表面上看起來很正直,實際上卻是個四佞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