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仆
基本解釋
◎ 臣仆 chénpú
[servant] 仆人的自稱
詳細解釋
古指奴仆。亦為罪人與執役者及臣下的通稱。《詩·小雅·正月》:“民之無辜,并其臣僕。” 毛 傳:“古者有罪不入於刑,則役之圜土,以為臣僕。”《晏子春秋·問上一》:“公任勇力之士,而輕臣僕之死,用兵無休,國罷民害。”《后漢書·西南夷傳·莋都》:“﹝ 白狼 等國﹞舉種奉貢,稱為臣僕。”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西域用兵始末》:“彼雖才能,終為我之臣僕,何敢以臣凌君,而忘其己為所立也。” 茅盾 《耶穌之死》五:“ 希律王 聽到了 耶穌 的名聲和他的行事,就對臣仆說:‘這是施洗的 約翰 從死里復活。’”
成語(Idiom):臣仆 (chén pú)
發音(Pronunciation):chén p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臣子和仆人,泛指屬下、下屬。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臣仆是由“臣”和“仆”兩個詞組成的成語。臣指的是朝廷中的官員,仆指的是家中的仆人。這個成語泛指屬下、下屬,形容關系親密、彼此忠誠,也用來比喻居高位者對屬下的壓迫和奴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臣仆常用于形容上下級關系密切、忠誠耿直的關系。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濫用權力、欺壓屬下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在封建社會中,官員和仆人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官員擁有高位和權力,而仆人則是他們的屬下和侍從。臣仆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毋仆以臣,臣競為之。”意為不要用仆人的心態對待屬下,而應該以臣子的心態對待他們。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臣仆是一個雙音節的成語,由兩個單獨的詞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待屬下總是像對待臣仆一樣,非常親切。
2. 這位領導對待下屬非常嚴厲,完全沒有臣仆之間的親密關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臣仆成語與封建社會中的官員和仆人關系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官員和他的仆人之間彼此忠誠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臣死節烈”、“仆從”等,以擴大對中國成語的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和我的好朋友就像臣仆一樣,彼此幫助,互相支持。
2. 初中生:老師對我們學生像對待臣仆一樣,要求嚴格但也關心我們的成長。
3. 高中生:有些領導對待下屬就像對待臣仆一樣,完全沒有平等的意識。